首页 > 教学科研> 科研动态 > 浅析新HSK六级阅读部分的教学方法
浅析新HSK六级阅读部分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 2016年10月09日 浏览数:4747 次

HSK六级阅读部分是考试中的重点与难点。这一部分内容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技能中“读”的能力的考查。

   在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汉语阅读教程》二年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内容中就提出了教学要求;“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排除冗余,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快速查寻所需信息的能力”。(第7页)教材为达这一目的还专门规定了教学中必须采用“通读、略读和查阅”三种阅读方法训练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教会学生为解答问题这一目的而进行快速地阅读,跳跃地阅读,只要找到所需信息,找对了,阅读也就结束了。这正是我们对新HSK六级阅读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的原则和方向。

下面我们选择《新HSK六级模拟试题集》(主编 王素梅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4月)里的部分阅读内容为例进行简单的教学分析。

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阅

第一部分;共10道题。要求学生选出ABCD四项中有语病的一项。

这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汉语语法的掌握情况,如搭配问题、语序问题、虚词问题、结构问题等。考生在找语病的时候应从上述几方面着眼。(答题指南)

既然是测试考生对汉语语法掌握情况,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分析汉语语病大部分的病根即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方法。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在汉语句子中是相对固定的,教会学生熟悉掌握汉语句子成分的固定位置是学会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第一步。

汉语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格式如下:(以下内容参见《高考复习讲义 语文》222页)

1  [],(定)主 [] (定)宾  

2  [],(定) []  <>    

以上两个格式合并为:

3        [],(定)主 [] <>(定)宾 <>     

以上句子成分的符号主语下面差两条横线(===),宾语下面差波浪线(~~)。

  有了句子各成分相对固定的位置格式,我们就能很快熟悉并找到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句子成分的构成方式,也就是短语(词组)的构成方式。这完全符合“短语的功能是充当句子的成分”这一定义。

同样,从句子成分位置相对固定的格式中,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并掌握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的位置,也能够很容易找到助词“的、地、得”在句子成分中的位置;它们分别是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同样,时态助词“着、了、过”的位置在动词谓语后面,也是动词谓语的标志。

第二步:如果我们把句子成分拆开或重新组合就能很清楚看到句子成分的搭配,即是短语的各种主要结构搭配。如:

“定+主结构”(定中结构)、“状+谓结构”(状中结构)、“定+宾结构”(定中结构)属于短语中的“偏正短语(词组)”即定语与中心语的搭配。

“主+谓结构”属于短语中的“主谓短语(词组)”

“谓+宾结构”属于短语中的“动宾短语(词组)”

“谓+补结构”属于短语中的“动补短语(词组)”

状语中的“介+宾结构”属于短语中的固定格式叫“介宾短语(词组)

第三步:句子成分分析法。用加“不”字的方法,从句子的后面向前寻找能与之搭配的动词。找到动词后,向句子的前后提两问 :是人问“谁”,是物问“什么”。

向句子前面提问,句子前面能够回答两问中一问的词语就是主语;不能回答的词语就是

状语。能够回答两问的两个词语叫“大、小主语”,即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主谓谓语句)。

向句子后面提问,句子后面能够回答两问中一问的词语就是宾语;不能回答的词语就是

补语。能够回答两问的两个词语是双宾语(前面的宾语必须是代词),即是双宾句

之所以选用加“不字寻找动词谓语,是因为动词能与否定副词相搭配组成否定句,这是

动词的词性所决定的。另外动词能够重叠为AA式(动动),A一A式(动一动)。

之所以要从句子的后面用加“不”字向前寻找动词谓语,是因为从句子的前面顺序用加“不”字寻找动词会找错,初学者会错把状语中的介词当作动词谓语。

有了以上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分析解答HSK六级阅读中有关病句的试题。

第一种类型:句子成分语法错误造成的语病。

1.主谓成分不搭配:(第9页)

58 D 听说贵公司不仅在中国国内很畅销,而且外国顾客也很多。

答案说明: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听说贵公司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很畅销,而且外

国顾客也很多”。(264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前句后面向前找到动词“畅销”,向前提一问“什么

畅销?”回答为“贵公司”,句子的主谓成分“贵公司畅销”不搭配。应为“贵公司的产品畅销”。

2.动宾成分不搭配:(第49页)

59 C 现代社会,为了支持家庭生活,人们越来越忙,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答案说明: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维持家庭生活”。(275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前句后面向前找到动词“支持”,向后提一问“支持什么?”回答为“家庭生活”,句子的动宾成分“支持家庭生活”不搭配。应改动词“支持”为“维持”,动宾成分改为“维持家庭生活”。

3.状中成分不搭配:(第149页)

57 A 我虽不那么心灵手巧,但如果[猛烈]学习,一定能做出漂亮的服装。

答案说明:状语与中心语搭配错误。“猛烈”应改为“拼命”。(302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中句后面向前找到动词“学习”,向前提一问“什么学习?”无回答。动词“学习”前面的词语应该是状语部分,且“地”字是状语的标志,“猛烈地学习”状语与中心语不搭配。应为“拼命地学习”。

4.定中成分不搭配:(第88页)

56 B 汪老师平时总是尽量关心(一个一个)学生,虽然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心血。

答案说明:量词重叠形式误用。“一个一个”应改为“每一个”。(286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前句后面向前找到动词“关心”,向后提一问“关心

谁?”回答为“学生”,动宾搭配。定语与宾语(定中结构)“一个一个学生”在句中不搭配。应改为“每一个学生”。

5.动补成分不搭配:(第48页)

56 B赛后接受采访时,这位美国小伙子高兴地说:“能够坚持<过来>我感到很意外。”

答案说明:趋向补语误用。“坚持过来”应为“坚持下来”。(275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析本病句是一句子成分复杂的单句。全句的动词谓语是“说”,

而“能够坚持过来我感到很意外”这一短语是全句的宾语。

从句子后面加“不”找到动词“感到”组成“我感到很意外”这一主谓短语,又是动词谓语“能够坚持”的宾语。是(全句句子宾语成分中的成分)而“能够坚持过来”这一短语则是动补成分不搭配,应为“能够坚持下来”。

本病句的分析告诉我们,用加“不”字的方法找动词,虽然有时找到的并不是全句的动词谓语成分,也许是全句句子成分中的成分。但我们只须围绕寻找动词谓语的方法去分析,而无须判断成分的搭配是否为句子成分或是句子成分中的成分。

6.句子成分缺漏:

无主语的病句(第49页)

58 D跟她了飞机,然后打的她家,一路上一直很高兴

答案说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275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分别从句子后面找到动词谓语“下”“到”,形容词谓语“高兴”,再向前各提一问,“谁下?”“谁到?”“谁高兴?”不能回答,缺少同一个主语。

无宾语的病句(第68页)

55A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痛苦经历后,我发誓要为她而变成靠得住。

答案说明:宾语残缺。应改为“要为她而变成一个靠得住的人”。(280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句子后面找到动词谓语“变成”,向后提一问“变成誰?”不能回答。如是动补成分“变成靠得住”,则不搭配。缺少宾语,应为“变成靠得住的人”。

无谓语的病句(第48页)

55 C学校除必须在校生扎实基础知识外,还让每人必须掌握一至两项技能。

答案说明:形容词误用。“扎实”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应改为“让在校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274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前句后面向前寻找动词谓语,只有“让”这一动词。如形容词“扎实”作本句的谓语,则“在校生扎实”这一主谓短语不搭配。

本句应为“兼语句”,即“在校生”这一短语是动词谓语“让”的宾语,又是后半句的主语。因此,“在校生扎实基础知识外”这一短语无动词谓语。应补上动词谓语“掌握”,为“在校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外”。

.句子成分多余:

主语成分多余的病句(第109页)

57 D课外阅读可以让人学到很多新知识,这样,它能让人开阔视野。

答案说明:关联词误用。前后两句非因果关系,而是解释说明关系。“这样”应改为“也就是说”。(292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尾句后面向前,先寻找到形容词谓语“开阔”,组成“人开阔视野”这一主谓短语,再向前找到另一个动词谓语“能让”,向前提问“谁能让?”找到主语“它”和另一主语“这样”。两个主语重复多余,去掉多余的主语“这样”即可。(后句“它能让人开阔视野”是“兼语句”)。

谓语成分多余的病句(第69页)

60C如果不加以控制人口,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答案说明:动词使用错误。“加以”这个动词带动词性的宾语,但是做了宾语的动词,如“控制”,就不能带宾语了。应改为“如果不对人口加以控制”。(280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首句后面向前找到动词谓语“加以控制”,向后提问“加以控制什么?”“加以控制人口”动宾结构不搭配。只要一个动词谓语组成动宾结构“控制人口”成立。动词“加以”多余。

状语成分多余的病句(第68页)

53 C中学时她的成绩就不好,大学时就[更比别人][]了,甚至没能按时毕业。

答案说明:“比”字句误用。“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非常”等,应去掉“很”,改成“大学时就更比别人差了”。(280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中句后面向前找到形容词词谓语“差”,向前提问“谁差?”没有回答的词语。谓语“差”前面的词语都是状语。“更比别人很差”,状中结构多余不搭配,去掉副词“很”,状中结构成立。

补语成分多余的病句(第129页)

59 A那个时候冷清<><不得了>,哪知才十几年就变得这么热闹了。

答案说明:补语重复。“冷清得很不得了”应改为“冷清得不得了”或“冷清得很”。(297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析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它的前面是形容词谓语“冷清”,谓语后面的两个副词补语“很”和“不得了”多余,只要选一个组成动补结构,即“冷清得很”或“冷清得不得了”。

第二种类型:句子中词语语法错误造成语病。

1.句子中词语语序颠倒(第129页)

60 D关于我们公司给你们厂投资那件事,我们晚上边谈边吃吧。

答案说明:语序错误。“边谈边吃”应改为“边吃边谈”。(297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析尾句动词谓语“边谈边吃”语序颠倒,应为“边吃边谈”。

2.句子中词语多余:

句子中关联词多余(第128页)

55 C 这位经理人去年回京,到原来所在的公司[]设计室主任。

答案说明:连词误用。去掉“而”,此句为连动句,不需要“而”。(297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句子后向前找到动词谓语“任”,向后提问“任什么?”回答“任主任”,动宾搭配正确。在向前提问“谁任主任?”主语是“经理人”。状语关联词“而”与动词谓语“任”,状中结构不搭配,应去掉。

或分析为:关联词“而”的词序位置错误,应在后句的句首。

句子中词语重叠多余(第148页)

51 D门外闯进来个人,我猜猜他也就20来岁,但是来者不善。

答案说明:动词重叠误用。应改为“我猜他也就20来岁”。(302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中间句后面向前找到动词谓语“猜猜”,向前向后提问,分别找到主语“我”和宾语“他”。分析本句的主谓宾结构“我猜猜他”,不搭配。谓语动词“猜猜”重叠多余,应去掉一个动词“猜”。

3.句子中词语缺漏:

句子中介词缺漏(第109页)

60A如果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路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地人]打听

答案说明:动词用法错误。应改为“向……打听”。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句子后面向前找到动词谓语“打听”,向前提问,“谁打听?”没有回答。(主语是前句中的“你”而不是“当地人”)。状语“当地人”应为介宾结构,漏掉介词“向”。(本句的动词谓语为“是”,“向当地人打听”为宾语)。

句子中助词缺漏(第89页)

60 A他们说不能签,因为签了就意味姚明再也不能回中国打球了。

答案说明:动词用法错误。“意味”后应加“着”。(286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尾句向前找到后半句两个动词谓语“打”和“不能回”,向前提问的主语都是“姚明”。(一个主语发出几个动作,为“连动句”)。再向前找到本句的动词谓语“意味”,向后提问“意味什么?”与宾语“姚明再也不能回中国打球了”(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不搭配。动词谓语后漏掉助词“着”。

4.句子中选择词语错误:

句子中关联词选择错误(第148页)

54 C我对电脑技术很有兴趣,于是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是常有的事。

答案说明:关联词误用。“于是”可改为“所以”。(302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两个单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第一个单句是原因,第二个单句是结果。关联词“于是”应选择为“所以”。(这是复句中关联词选择错误,不是单句句子成分的分析)。

句子中副词选择错误(第189页)

58 D精神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出现的。

答案说明:副词误用。“就”应改为“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结果。(312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尾句向前找到动词谓语“是”,向后提问“是什么?”宾语为“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出现的”(“的”字短语作宾语)。而这一“的”字短语的结构是个状中结构的短语组成。“[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这一结构中的副词“就”与中心语“出现”不搭配。应选择为“才出现”。(动词“出现”的主语仍然是“它”)。

因此,加“不”字找动词谓语的方法,有时找到的句子成分有可能是句子成分中的成分。我们只要找对句子成分中的结构错误就行了。

句子中的量词选择错误(第168页)

54 A据粗略估计,目前这10项)工种人已达10万余,且有上升的趋势。

答案说明:量词误用。应改为“这10个工种”。(307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不”字从中间句向前找到动词谓语“缺”,向前提问“什么缺?”找到主语“工种”,主语前的定语与主语组成定中结构“10项工种”,不搭配。量词“项”选择错误,应为“个”。(量词选择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句子中的介词选择错误(第48页)

52 D门卫老头儿[把我们]叫醒后,他睡眼惺忪地让我们出示住宿证。

答案说明:逻辑错误。应该将“把”改为“被”。(275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析本句为检测句式交换能力。首句中的状语部分里的成分是“把”字句,(又叫“主动”句),即“主语把宾语怎么样”的句子。其相对的句子是“被”字句,(又叫“被动”句),即“主语被宾语怎么样”的句子。只要抓住动宾结构“叫醒谁?”是“我们”还是“门卫老头儿”,能够与后面句子内容一致的就是正确答案。即:将“把”字句换为“被”字句。所以,介词“把”字选择错误,改为介词“被”字。

句子中介宾格式选择错误(第188页)

52 B[在那个俱乐部上],我认识了许多经济学界的名人。

答案说明:固定格式误用。应改为“在那个俱乐部里”(312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析本句前面部分是全句的状语成分,它是个介宾格式“在……上,选择错误。应该选择介宾格式“在……里”。

以上只是一种汉语语法教学中单句句子成分的分析方法。诚然,我们不能仅凭一种分析方法去解决所有的病句问题。然而,用一种分析方法能够解决大部分病句的问题,于我们的教学,何乐而不为?(很遗憾,在有关汉语单句语法结构分析的教学书籍中,几乎只标明答案而无教学分析过程。因此,请不要嫌本人啰嗦的分析过程。)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他们就象是拿到了一把钥匙,能够轻松打开解决大部分汉语病句病根的这扇门。并且还能去比较学习句子层次分析的方法。

如果学生听不懂这一分析方法,请用这一方法回到“短语(词组)的构成方式”或“合成词的构成方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种分析方法惯穿汉语的词法与句法教学,这就很好。

当然,这也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汉语阅读教程》中有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理解长难句的能力,利用减缩法排除冗余,找出主要成分,抓住句子骨干,……。”(第5页)

另外,用加“不”字从句子后面向前寻找动词谓语这一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同样可以延伸运用在分析古代汉语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如: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 陈涉世家》)

“等死”一句,用加“不”字从句子后面向前寻找动词谓语的方法去分析,此句应该是“[等]”(状中结构),译为“[同等]地”,而不是“死”(动宾结构),译为“等待着死”。后一句“死国可乎?”用加“不”字的方法,从句子的后面向前找动词谓语,应是“可”字,即“可以”,向前提问“什么”“可以”,回答“死”,即“死可以吗?”该句的语法结构为:“死[国]乎?”。“国”字是名词作状语,状语按“介宾结构”中的一种模式要求,应加上介词,为:“死[于国事]可以吗?”。

这一内容虽然与汉语水平考试无关,却告诉我们:学习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古代汉语。不会分析现代汉语句子语法结构就无法对比学习古代汉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学习古代汉语就很难入门,甚至成为空谈。

虽然这一把“钥匙”能够开好几把“锁”,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教学生直接应用这一分析方法去参加HSK。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定,考生不能一题一题地去分析考题,只能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去解决试题。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主——谓——宾”的语感(语言感受能力),他们“读起病句来,感觉怪怪的”(学生语)。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纠正学生只会从头到尾顺序阅读的旧习惯,真正学习掌握解决HSK阅读第一部分找病句的阅读方法。

其快速阅读方法如下:

对第一题ABCD四个句子,我们可以顺序号快速阅读,也可以打乱顺序任意选择一个句子快速阅读;主要是要找到(答案)病句。

如:第一题找到的(答案)病句是C,接着快速阅读第二题的C句,不要又顺着第二题ABCD的顺序阅读。(这叫“猜题”。目的是为了快速找到序号相同的(答案)病句,从而达到节省考试时间的目的。如“猜题”的效果很好,就会成为一种规律。值得我们去练习。)

如果第二题的C句正好是(答案)病句,则其他句子就不再阅读,可以去快速寻找第三题的(答案)病句。(第三题的快速阅读方法,也是打乱句子序号顺序的阅读)。

如果第二题的C句不是(答案)病句,也不要按序号ABD去阅读;而是打乱顺序按DBABADBDA的序号去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病句。

同样,如果找到第二题的(答案)病句是D句,接着快速阅读第三题的D句。如果正好是(答案)病句,则其他句子不必再阅读;如果不是(答案)病句,则打乱句子序号的顺序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病句。

如此教会学生循环打乱句子序号顺序去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病句的方法,学生的考试实践证明:是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并对学习这一方法也是很感兴趣的。

以上是掌握快速分析病句的阅读。)

当然,用分析句子成分结构这一种教学方法来解决汉语病句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例如:汉语句子中表意不明、语义不合逻辑等问题,就不能用汉语句子句子成分分析法来解决。但它既能够分析解决大部分汉语病句问题,又能够贯穿汉语词法和句法的教学方法;还能比较学习汉语句子层次分析方法;进而延伸至古代汉语语法的分析学习;这种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何乐不为?

第二部分 10道题。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每题大概80字左右,题干有3——5个空儿,考生应根据上下文把正确的词语填到空儿中。这部分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义词(包括“形近词”)的辨析能力。考生应注意词语的搭配、意义、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语体色彩(书面语、口头语)等。答题时考生可采用排除法。(答题指南)

对这部分试题,我们只要抓住学过的有关分析词语搭配的方法,并采用排除法就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具体分析教学如下:

1. 70 中国皇帝长寿的不多,长期的压力    很多皇帝早逝。但是清朝有一位功勋    而且长寿的皇帝,这就是康熙皇帝。据宫廷史料    ,康熙生前经常饮用一种养生长寿茶----人参花茶。此茶可以使人长寿,    活力。(171页)

A 以致  显赫  记录  充分      B 导致  卓著  记载  充满

C 致使  突出  书写  充沛      D 引起  显眼  刊登  充足

答案说明:(选择分析正确答案。)“导致”指引起;“造成”一般指不好的结果;(解释词义,贬义词)是“压力”造成皇帝“早逝”;(主谓宾结构搭配)“卓著”常与“功勋”搭配使用,即“功勋卓著”;(主谓结构搭配)“据……记载”常搭配使用;(词语格式搭配)“充满”常带“活力”、“信心”等词作宾语。(动宾结构搭配)选B。(308页)

以上分析只选择正确答案,其他答案为何不正确?没有分析。而且按顺序一个空一个空地代入词语进行词义分析和搭配。学生很难接受这么多“意思”的分析。(一般外籍学生掌握汉语的词义不多,从词义分析讲解效果差。)

我们采用选择答案ABCD最后的四个“形近词”词语,与最后一句的词语搭配,即:A“充分”活力(动宾不搭配,A剩余词语被排除,划去);

B“充满”活力(动宾搭配,正确);

C“充沛”活力(动宾不搭配,C剩余词语被排除,划去);

D“充足”活力(动宾不搭配,D剩余词语被排除,划去);

这就是抓住词语搭配的方法而排除错误的答案。注意:此法是从答案的最后一组词语与最后一空的词语去搭配;请不要按旧习惯顺序找答案中第一组词语去搭配。(从头来的方法是学生的坏习惯,头脑僵硬是一种顽固惰性的表现,不适合参加考试。要坚决改正。)

注意:按顺序从头到尾去填空,对掌握汉语词义不多的学生来说,会碰到许多“陷阱”和“麻烦”。对学生越是分析解释,学生越是糊涂。(学生要了解掌握许多汉语词义才能参加HSK,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至于这一短文的内容是些什么,我们无须了解、解答。

当然,如果考试题都这么容易,只要找到答案最后的词语去和短文最后的填空搭配,就能够解决问题,这该多好啊!如果找到答案最后的词语有两三个是搭配的,请继续寻找答案倒数第二组词语与倒数第二个空的词语去搭配。(如果还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请继续用倒数第三组词语与倒数第三个空的词语去搭配。就是不要从头来。)

2.69 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    出了大量的农业谚语。他们用聪明才智    了大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这些谚语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有积极的    意义。(191页)

A 归纳  展示  表现  实际    B 概述  显示  施展  现代

C 概括  揭露  发扬  真实    D 总结  揭示  发挥  现实

答案说明:“总结”根据经验或者分析后做出结论;(解释词义)“揭示”指使人看到不容易看到的事物,(解释词义)常说“揭示……规律”(词语结构搭配)等;“发挥”常和“作用”搭配;(词语结构搭配)“现实”指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词义)即“现实意义”。选D。(313页)以上两例答案分析方法多而杂,学生肯定掌握不了这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采用选择答案ABCD最后一组四个“形近词”词语,与短文中最后一个空的词语搭配。即:

A 有“实际”意义(动宾成分中的定中结构搭配。)

B 有“现代”意义(动宾成分中的定中结构不搭配,剩余词语排除,划去。)

C 有“真实”意义(动宾成分中的定中结构搭配。)

D 有“现实”意义(动宾成分中的定中结构搭配。)

再选择剩余答案ACD倒数第二组三个词语与短文中倒数第二空的词语搭配。即:

A “表现”了……作用(动宾成分不搭配,剩余词语排除,划去。)

C “发扬”了……作用(动宾成分不搭配,剩余词语排除,划去。)

D “发挥”了……作用(动宾成分搭配,正确。)

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汉语阅读教程》二年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的教学要求,我们采用“查阅”的阅读方法来解答这部分考题。“查阅只是快速查找所需信息,只要找到了,找对了,就行了。其他部分可以完全不管,……。”(第8页)也就是说,尽量缩短考试所用的时间,这是较好的考试方法。(以上是掌握短语语义及短语语法结构的阅读。)

所以,我们无须费力地教学生去品味短文内容的意思及深刻含义。学生对这部分快速、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最感兴趣。(正因为抛弃了“同义词”、“形近词”词义解释的教学,这一方法被称为: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不能等到学生把所有“同义词”、“形近词”的词义都弄懂了,才让学生去参加HSK。)

第三部分  10道题。选择句子填空。

这部分由两段短文组成,每段短文500字左右。每段短文有5个空儿,考生应该选择所给句子放在短文中正确的画线位置上。短文中空的位置都是与上下文有密切关系的句子。所以,考生在作答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事情发展的顺序、事理的逻辑性以及前后句式的搭配。(答题指南)

对于短文的阅读理解《高考复习讲义 语文》(杜志建 主编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6 3月重印)中有明确表述:“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269)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正是这部分考题的要求。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做到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其中考题形式有“复位题:要求将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衔接题: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和句子,使语义连贯。”(270页)HSK六级的阅读第三部分考题与国内高考考题不谋而合。下面我们就按国内高考的要求来解题。

主观连贯题的解题步骤:(《高考复习讲义 语文》271页)

1.把握表达方式,确定语言特征:不同的表达方式组成的语段,在衔接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如:

叙事类:主要通过事件的经过衔接。(以下例题选自《新HSK六级 模拟试题集》,因为万事开头难,我们只选择例题开头第一、二空作为例子解题。)

例句: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常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时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76        。(193页)

A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B 狼狈地逃走了

C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

D 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E 屋内烛火通明

答案说明:本文提到了“夕”兽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人们都很害怕它,躲避“夕”兽的伤害。因此此处填D。(313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本段文字叙述“夕”兽事件的经过,应选择与“夕”兽叙述相关的文字答案。(选择与前后内容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五个答案中只有D句的内容与前句内容相关,即:都提到“夕”兽这个词语。)

主观连贯题的解题步骤(《高考复习讲义 语文》271页)

3.“关注前后内容,做到前勾后连。填写在空格上的语句,在结构上要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与前文的联系,要延续前文的内容,进行描述、解说等;一是与后文的联系,要概括、引出下文的内容等。”(270

论述类:主要通过观点、论据衔接。

例句:人们常用“血浓于水”来说亲情。确实,(71        ,不必伴随惊天动地的事件,它永远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像水一样不可或缺,但永远比水深浓。(32页)

A 我变得越来越粗暴

B 血永远浓于水

C 亲情就好比是水

D 这是建立在爱上的

E 就更是怒上加怒

答案说明:后文有“像水一样不可或缺”。所以选C。(270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血浓于水”是观点,后面的文字是解说;答案B与观点内容重复,即论点与论据放在一起,前句与后句不连贯。(相同内容的句子放在文章或语段的开头和结尾是“首尾呼应”)选择前后句内容相关的词语有“亲情”和“水”。答案C正确。

抒情类:主要通过情感的变化衔接。

例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76        ?(53页)

A 我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B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C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D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

答案说明:A“日子一去不复返”与后文各句呼应。(276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用“燕子去”,“杨柳枯”,“桃花谢”等看得见的事物来表达对摸不着的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季节变换,时光流逝就是“日子一去不复返”。答案A正确。

描写类:主要通过时间、空间等衔接。

例句:雾凇是学名,现代人对这一自然景观有许多更为形象的叫法,如“冰花”、“傲霜花”、“琼花”、“雪柳”等。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与其他三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可预知性。雾凇来时,(76      ;雾凇去时,(77      ,真正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133页)

A 一派天地使者的凛凛之气

B 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

C 枝丫间的雾凇仿佛洁白的雪花

D 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般让人叹惋

E 出其不意,犹如蓬莱仙境般让人陶醉

答案说明:76 E“出其不意”、“让人陶醉”照应上句“雾凇来时”。77D“转瞬即逝”、“让人叹惋”照应前一句“雾凇去时”。(298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本段文字描写“雾凇”来去时的景象。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人物的情感来与答案中相关的词语对应。“雾凇”来时,“出其不意”,后句“说来就来”,而人物“陶醉”;E正确。“雾凇”去时,“转瞬即逝”,后一句“说走就走”,而人物“叹惋”。D正确。这是属于景物的描写,还有人物的描写。

例句:50岁的美国女人露丝·凯瑟太太喜欢笑。

她讲话的时候,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对”,(76        。即使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77        。(93页)

A 她也总是保持着微笑

B 她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C 嘴角也会不自觉地上扬

D 她拍下了一张笑脸的照片

E 她寻找无处不在的“笑脸”

答案说明:76 C“不自觉”与前文“简单”相照应。77 A与前文“单亲妈妈”等内容照应。(287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本段文字是属于人物的描写。开头句说人物“喜欢笑”。后面句子分别描写“说话时候”,人物的外貌描写,笑起来“嘴角也会不自觉地上扬”。(答案C)“单亲妈妈”、“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描写面对生活的态度“她也总是保持着微笑”。(答案A

说明类:主要通过说明对象的特征衔接。

例句: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海底发生地震时,震波的动力会引起海水激烈的起伏,(76     ,并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这种灾害称为海啸。(73页)

A “水墙”可达百尺

B 不一定出现在地震带

C 并形成“水墙”

D 但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E 形成强大的波浪

答案说明:76 E照应上句“海水激烈的起伏”及下句“向前推进”。(281页)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本段文字要说明的是“海啸”。首句“海啸是……海浪”,抓住答案中说明“海啸”特征的相关词语“形成强大的波浪”。即:“海浪”与“波浪”是相关词语。答案E正确。

学习或复习文章写作表达方式与寻找抓住填空句前后句子中相关的词语、内容来解题是 部分考题的关键。采用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汉语阅读教程》中的教学要求“通读”或“略读”进行教学,学生做这部分考题并没有多大困难。(以上是掌握文章表达方式及相关内容表达连贯的阅读。)

第四部分  20道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部分试题提供4——5段短文,每段短文有700字左右,短文后带4——5个问题。短文题材多为科普知识、社会生活、求职创业、记叙事件等方面。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准确理解文章每段的意思及全文的中心思想,全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文章涉及的统计数字,留意文章的细节,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结果等。

这类试题的问题一般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提问,所以考生可根据试题的顺序来推断答案在文章中的大概位置。对全文概括和理解的题一般出现在最后边。(答题指南)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推荐、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2016高教版《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盛如 主编(201512月出版),书中(253页)指出的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是考试的考点。“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考测考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所谓信息,通常指的是文章中的关键性的知识、概念,以及对这些知识的解释与阐述。当然,由于信息的不同性质,有时这些信息可能是符号、数据或图表。

这类试题的考点,一般设在三个部位:一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所在部位;二是文章中重要知识和概念的解释和阐述部位;三是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部位。”真没想到,HSK六级的阅读内容竟然又与国内成人高考的内容挂上了钩!

根据以上要求,对第四部分短文阅读采用如下解答方法。首先是阅读了解答案要求,再按文章段落顺序寻找与答案相同的或相近的词句。其中要特别注意答案中的数字和“否定句”的要求。因此,我们把短文拆成段落与答案搭配来分析解答。

先阅读了解答案,再去文章段落中寻找相同或相似词句的方法。(即寻找相同的信息)

例文:(为了强调先阅读答案的方法,我们把答案放在前面,把短文分段放在后面)

93.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什么文件?(177页)

A《人类环境宣言》       B《联合国宣言》

C《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D《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

“世界环境日”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保护纪念日。19726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会议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并将6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于是第一个“世界环境日”就是197265日。

答案说明:文章第一段结尾时说“会议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所以选C正确。(308页)

注意:答案A和C与原文中相同或相似的词句只相差几个字。

94. 2010年是第多少个“世界环境日”?

A19        B27      C38       D3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

《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

热点,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答案说明:文章第一段说1972年是第一个世界环境日,每年一次,那么到2010年就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所以选D。(308页)

注意:本题答案所给的信息是关于“年”的数字,第二段中相关数字的信息只有“65日”,而“年”相关的数字信息在第一段结尾“1972年”,用“2010年”减去“1972年”就能得出正确答案D

95.下面哪个不是“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A提醒注意环境问题            B要求各个国家开展活动

C纪念环境会议                D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

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答案说明:文章第三段提到了世界环境日的意义,不包括C。(309页)

注意:否定句的提问,根据答案所给的词句(信息),在短文中寻找相同或相似的词句(信息),如有必要,可以在答案后打“√”做“记号”,排除不相同的词句。

96.墨西哥为什么成为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办国?

A经济发展速度快              B对抗气候变化有很大的成绩

C对环境保护采用了有效的措施  D空气质量比较高

尽管人类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穷、污染、人口增长和快

速城市化等问题仍然对地球造成了巨大压力。2009年世界环境日以“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主办国为墨西哥,这说明了当今拉丁美洲在对抗气候变化方面不断上升的地位。墨西哥同样也是环境署“十亿棵树”项目的积极参与方。从总统到平民的支持使得这个国家已经种植了高达全球目标25%的树木。

   答案说明:最后一段第二句话说“……主办国为墨西哥,这说明了当今拉丁美洲在对抗气候变化方面不断上升的地位”,ACD三个选项文中没有提到。所以选B。(309页)

注意:根据答案提供的词句(信息),再回到短文中寻找相同或相似的词句(信息),在找不到的答案上打“×”,剩下的答案就是正确的选择。

   例文:97. 庄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18页)

A知识是宇宙              B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完知识

C学无止境                D要勤学好问

人们在实践中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成功来自谦虚。

为什么成功来自谦虚呢?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也就是说,假如知识是辽阔无边的整个宇宙,那么你所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颗星星而已。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答案说明:第三段第一句庄子说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很明确地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因此选C。(266页)

注意:根据答案所给的词句(信息)“学无止境”,寻找到原文中相同的词句(信息)“他很明确地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其余答案原文中无相同的词句,被排除。

98.在学习或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要不要谦虚?

A不要      B       C不一定      D文中没有提到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越学习,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是啊,只有经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存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谦虚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自然会到来。

(本段文字中没有答案提到的“在学习或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这一词句信息,应该跳过去,寻找下一段文字的词句信息。)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虚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常常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苦得来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只有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使事业和学业都更上一层楼。

答案说明:第六段第一句话是:“那么,当我们在学习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虚呢?答案是肯定的。”“答案是肯定的”意思是要谦虚。因此选B。(266页)

注意:根据答案给出的词句信息“要不要谦虚?”寻找原文中相同的词句信息“答案是肯定的”,而选择答案B

99.什么能使事业和学业都更上一层楼?

A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          B不断努力学习

C沾沾自喜                    D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答案说明:第六段最后一句话是:“只有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使事业和学业都更上一层楼。”因此选A。(266页)

注意:根据答案中的词句信息“更上一层楼,”“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与上一段原文的最后的词句相同,所以选择A。而其他答案的词句信息都不能回答“更上一层楼”的提问,被排除。

100.下列哪一项是真正优秀的人该有的特点?

A高尚的品德    B有钱有势    C能力和知识    D谦虚谨慎

此外,谦虚更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虚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标准之一。真正优秀的人永远都怀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为人处世也远比其他人稳重成熟。

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这脸,它们都在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虚。

答案说明:第七段的最后一句:“真正优秀的人永远都怀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为人处世也远比其他人稳重成熟。”因此选D。(266页)

注意:根据提问所给的词句信息“真正优秀的人”和答案“谦虚谨慎”,在原文中找到相同的词句信息“真正优秀的人永远都怀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所以选择D

另外,本文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有相同的词句“成功来自谦虚”。这是文章写作中“首尾呼应”的一种结构模式。开头提出论点,结尾用论点来作结论,中间是论据的论证。三段式的文章写作方法,这对后面的写作考核有着指导意义。这就是阅读考核内容的“启下”的作用。而采用答案所给的词句信息去寻找文章或短语中相同的词句,这一方法正是承接了前面听力测试的解题方法。(听力测试采用的方法是:看着答案的词句,听到有相同的词句信息就做记号,最后来判断答案的正误。)这是“承上”的作用。在阅读文章中,学生对读不懂的词句不要去纠缠是什么意思,要跳过去。

   以上采用的“寻找答案中与短文里相同或相似的词句(信息)”的这一教学方法,还是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汉语阅读教程》二年级中“略读”与“查阅”的教学要求。

   略读:“把文章粗略地看一遍,只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就行了,不要求掌握细节,只要了解大意就行了,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跳读。”

   查阅:“就是带着既定目的从文章里查寻所需信息或资料,……目光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很快地搜寻,只要搜寻到所需信息就行了,其他部分可以不管。查阅只是快速查找所需信息,只要找到了,找对了,就行了。”(第8页)(以上是掌握文章段落中主要内容及结构的阅读。)

结束语

   以上HSK六级阅读内容的教学方法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考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也难免会有缺点和错误,目的是为“抛砖引玉”,并以此法和有志于HSK教学的同行相互磋商,共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常言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因而,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适合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教学中比较而产生的。俗语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事实证明:“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这正如国内学生参加小考、中考、高考一样,都要用学生考试成绩来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学生HSK成绩最终能充分印证外教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无视HSK教学有损于“中国教师”的形象,有损于学校的形象,甚至有损于国家的形象。不敢用学生各级HSK成绩来评估、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是不合格的外教教师。

古人云:“虽有佳肴,不食不知其味也;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但是,只是去品尝,去学习还不够,还要自己去实践,去验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实践对学生来讲,学了觉得好,拿去对付考试,考得好了,也就够了;对于教师来说,学了觉得好,还要把别人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敢拿去课堂上实践,去教给学生。这就是两种人的不同实践。俗话说:“油灯不拨,不亮”。我们教师的教学也是要经常互相“点拨”,甚至还要与学生相互“点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这也验证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古训。

放眼当今世界,全球“汉语热”如火如荼,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枝枝红杏出墙来。”面对浩浩荡荡的“汉语热”这一历史潮流,我们每个对外汉语教师和华文教师不仅要争当时代的“弄潮儿”、“排头兵”,还要坚持和高举HSK这面旗帜,更要认识到自己任重而道远;是因“对外汉语的教育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这一事业直接等待我们去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期盼我们去实现。让我们在这一姹紫嫣红的春天里携起手来,去挥洒满腔的热血,去书写时代的风流,去彰显人生的价值,去镌刻历史的丰碑吧!

参考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汉语阅读教程》二年级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次印刷

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汉语语法教程》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3年第7次印刷

新汉语水平考试《模拟试题集》六级 王素梅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次印刷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语文》张盛如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第3次印刷

《高考复习讲义 语文》杜志建主编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33月修订版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789年级)8册——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联系电话 0871——63327336 非诚勿扰)                        2016622



主办单位:昆明华文学校
地址:中国云南昆明东风东路146号    邮编:650041  
学校电话:0086-871-63371022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1385号-1